项目所在地,磁器口大街西片区的城市形态,具备北京旧城大杂院区域的混乱特征。大杂院的空间形态已经与其前身四合院几近无关。原有的空间情趣,宗族礼法,光气环境等场所特征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及邻里关系的改变,早已荡然无存。
从类型学的角度观察,大杂院片区具备的条件和面对的问题,与圣保罗,德里或者伊斯坦布尔的贫民窟没什么区别。 混乱多样的产权和使用权,历史延续下来非法的僭卖和占有,模糊的边界,拥挤,黯淡,另人焦虑的隐私和卫生条件。
另一方面,经过使用权的变更,家庭人口的增加,离去或继承。新的邻里关系达到微妙的平衡,隐形的契约束缚着物理空间形态坚实不可动。整个城市区域陷入某种困境,支撑,同时捆绑着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居民。
这种经过数十年演化产生的城市现实,无法在短时间内被轻易改变。项目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展开。改造尽量维持现有建筑的外墙主体不动,维持业已存在,建筑与环境复杂的物理连接关系。开窗与开门局调整比例和大小,更换保温效果更好的门窗。增加连续的雨棚和落水管等必要设施。
改造在既定边界内,重新整理功能,载体的相互关系,固着已经失稳的结构, 同时打破牢狱一般的空间僵局,让场所重新连接到自然和城市中。
28平方米的面积要容纳:卧室,会客,工作间,厨房,卫生间,储藏室和展示空间。方案制造两个载具,就像建筑内的小建筑,屋中的小屋。一个载具关于隐私,卧室,闺房,卫生间。另一个载具关于台面上的生活,厨房,工作间。以下我们简单把两个载具称为寝屋与案屋。
案屋自己即是一个界面,两侧为更私密的内室和院子里的公用通道。案屋宏观上把一堵墙变成一个适度的体量。使建筑的边界产生了纵深。从外面看,案屋的屋面高度降低,在檐口之间撕开裂缝,实现新的采光机会,并不会造成隐私困扰。大大增加了冬季室内阳光的进光量。
案屋墙面通过扩大基础,钢筋拉接和整体浇注,加强了已有的结构。重建的钢筋混凝土屋面与地面层完全不同,充足的日光,开阔的视野,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更有尊严感的场所。
案屋内部,首先多重幕帘系统代替了单一的窗帘,可以提供多种隐私和采光的可能。同时,一个可开启的中轴大隔扇玻璃将空间分成厨房和工作间两部分。居住者是个热爱烹饪的年轻姑娘,扩大的厨房满足了她对这个小房间的特殊要求。同时,可开启的隔扇和连贯的大桌面,又使厨房和工作间之间可以互相让渡。
工作台上方,预留和设置一面可上人的天窗。寝屋与案屋相对,安置在房间最深处。钢龙骨和木胶合板共同完成一个轻结构的体量。它更像拔步床,除了床本身,还囊括承载了卫生间,化妆间,衣橱等私密功能。同时,它的顶面也成为一个私密的小角落。一个,独处,阅读,思考的空间。
室内的绝大部分储藏功能都埋伏在案屋和寝屋的台面之下。因此两个“盒子”之间的空间得以留白,允许多种功能,事件发生,比如娱乐室,客厅,或家庭起居空间。从平面角度看,室内空间由南至北,呈现集约,放松,集约的节奏关系。松紧疏密产生节奏,使用者不致在狭小混乱中断送尊严。同时,这个松紧疏密向室外延伸。相对放松的室外空间也就加入到整个空间序列之中。院中更换小部分铺地材料,也为这种延伸所产生的连贯性产生提示作用。
方案的一系列动作,形成某种有效地策略,希望对牢狱一般的大杂院居住环境,起到某种刺激和改变,从而形成进一步的演化过程。